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9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民族团结花绽放》的报道。
在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纳西族村民在智能温室大棚里的花海中忙碌;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穿越山岭,沿线的傣寨传来村民和游客的欢歌笑语。
一个个生动场景,折射出云岭大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面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实现新跨越。
在玉龙雪山脚下,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湖村通过大力发展半山酒店、特色客栈、民宿餐饮等旅游业态,这个曾经“吃粮靠返销、生产靠救济”的传统村落一改昔日困境,2024年村集体分红3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1.3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26万元。“今年上半年,玉湖村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070万元。”玉湖村党总支书记和旺盛说。
在距离玉湖村不远的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里的玫瑰花竞相绽放。2024年,这里产出鲜切花4046.35万枝、产值5150万元,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共同致富。
村寨蝶变、产业变迁的背后易配宝,是云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3年11月,丽香铁路的通车让迪庆藏族自治州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松茸、当归等农产品搭乘列车走出高原,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乘坐动车来到迪庆。
包括丽香铁路在内,云南省民族地区已建成并通航运营机场11个,6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邮、通网络,374个沿边行政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1.33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1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同时,云南牢记嘱托,持续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选树“云岭楷模”等先进典型,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化。
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云南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共计48个(名),总数居全国第1位。其中,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多民族聚居的龙乃村地处阿佤山深处,与缅甸接壤。在这里,各农户挂国旗,党员户加挂党旗,村口竖立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标语十分醒目。“守好祖国的边境,就是守好我们自己的家。”赵爱军已坚持巡边20多年,行程7000多公里。
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重要抓手。作为旅游大省,云南已累计推出162条促“三交”旅游线路,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统计显示,2024年省外来滇旅居人数达390万人,2025年上半年已有280.3万人在云南旅居,同比增长45.4%,“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成为促“三交”的重要引擎。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三曼”村依托中老铁路沿线的区位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综合体;在昭通市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依托“崖上石寨”资源发展旅居产业……如今,云南已完成66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层峦叠嶂中的曲靖市罗平县大水井乡棠梨凹村曾是“空心村”,依托沪滇协作项目和当地政府的持续投入,村寨的苗族民居被改造为特色民宿集群,并配有苗绣非遗工坊、观景餐厅等项目,民宿一年营业额超百万元。
“这里不仅有好山好水好风光,还可以体验民族文化。”北京游客于晓和丈夫在棠梨凹村租下一座传统院落,计划在此旅居一年,深入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还持续推进“文化兴滇”,自2015年以来已累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802个、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71个,不断让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从1951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立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庄严誓言,到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云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们昂扬向前、接续奋斗,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易配宝,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浩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