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通昭配资,申城的空气里涌动着来自大湾区浓郁的文艺气息:宛平剧院里掌声雷动,中华艺术宫前排起长龙,南国醒狮与潮汕英歌的铿锵节奏,久久回荡在上海繁华商圈之中……一幅“人文湾区”建设的生动图景浮现在上海市民游客眼前。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宾省”,广东首次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以下简称“大湾区文化周”),活动自10月18日开幕以来热度持续至今,为长三角与大湾区两大区域交流互动“打开格局”。
广东舞狮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开幕式。
“这不仅是一场文艺汇演,更承载着构建全国文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意义。”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表示,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双向奔赴”,标志着长三角与大湾区迈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话与协作。
从“岭南风”到“海派潮”,这场文化盛会也为未来人文湾区建设、粤沪文化交流、共同讲好中国故事留下了深远的启示。

推动粤沪文化常态化“走亲”
百年之前,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广东艺术家奔赴上海,让岭南美术突破地域界限走向全国。时至今日,踏着岭南画派先贤的足迹来到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感叹,仿佛又回到“曾经出发的地方”。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下简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落地上海,既是一场广东美术的溯‘缘’之旅,也是一次粤沪两地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她说。
市民游客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现场观展。
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看来,本次大展推动了广东“在地性探索”与上海“国际化视野”的互补,“为构建中国新时代美术的高原和高峰提供了可能”。
大湾区文化周带来的不只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有美育的熏陶与文化的浸润。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次日,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人头攒动,观展人群早早排成了长队,其中不少都是前来临摹写生的中学生。“这些经典作品很多都在课本里出现过,它们仿佛从书本走进了现实。”一名女生向记者分享道。
作为大湾区文化周的开幕演出,粤剧《双绣缘》在上海宛平剧院演出期间上座率超过了九成。“尽管演员所用的方言不一样,但戏曲的美都是相通的。”大幕徐徐落下,上海观众范阿姨依然沉浸在“南国红豆”的余韵之中。剧中唐朝女子优美的妆造,也在8岁的上海小戏迷陈思源心里播下向往的种子:“下一站,我要去广东看粤剧!”
广州粤剧院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式上献演粤剧《双绣缘》选段,赢得阵阵掌声。
让上海市民走进岭南名家,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只是一个开始。上海美术馆首席策展人项苙苹介绍,馆方将在举办丰富而有系统性的各类讲座、美术馆现场课的同时,围绕粤籍艺术家在上海的生活轨迹打造“Artwalk”路线,让观众深入了解粤沪美术交流互动。
“广东美术馆4万余件藏品也可以与上海的艺术宝库形成互补,为创作研究提供支撑。”广东美术馆馆长、总策展人王绍强也对粤沪美术合作提出新的畅想:广东可借鉴上海在当代艺术生态构建上的经验,上海则可吸纳广东扎根本土现实、联动区域文化的实践思路,构建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与跨区域馆藏资源共享体系。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文旅业态创新与推广专委会主任符湘林建议,两地可建立“长三角—粤港澳文化共享互动交流平台”,推动人才互访、项目协作与节展联动,通过常态化、季度性“走亲”为文化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更多合作选择。

“秀”出大湾区文艺硬实力通昭配资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展厅里,3米高、16米长的巨幅国画《大美天山》分外引人注目。岭南温润笔墨勾勒的边疆风光与雄浑气象,吸引观众驻足观赏。这也是全场“最年轻”的作品,一个月前刚在广州钤印收官。
“如果说,这次展览勾勒出百年广东美术的发展轨迹,那么《大美天山》就是当代广东美术交流的鲜活切片。”林蓝指出,广东美术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在对话中生长,“每一次创新都既深深扎根传统土壤汲取养分,又敏锐地回应时代需求寻求突破,让岭南画派倡导的革新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焕发活力”。
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大美天山》长卷。
大湾区文化周的举办,可谓大湾区文艺创作力量的一次集中检阅。这些年来,从《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到《大美天山》,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迭出,体现大湾区美术主题创作的领先水平。7台参演的粤港澳原创剧目,同样生动展示了大湾区艺术创作的前沿探索能力。
岭南非遗“双创”展示无疑是大湾区文化周的亮点之一。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盛赞粤剧《双绣缘》“如昆曲般雅致柔美”。上海市宝山区文联主席华雯则称之为“色香味俱佳的艺术大餐”,粤剧与广绣联合演绎“增强了文化底蕴与观赏价值”。
“醒狮、英歌、广绣等非遗题材被搬上舞台,体现的是大湾区人民对家园的深深热爱,而这种热爱贯穿了广东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点评道。
大湾区文艺作品的实验精神,同样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带来的《虫虫的仓鼠》,是一部融合多媒体与木偶的粤语当代儿童剧,影像与实时投影技术的应用,使艺术表现的维度得以拓展。“我们也在根据上海观众的反馈不断调整,使剧目获得更广泛市场的认可。”剧场行政总监赵七说。
“对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团体而言,进入上海这个高标准的艺术市场,是一次重要的‘压力测试’。”杨子指出,上海有着非常成熟的商业体系、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强大的媒体传播力,将为大湾区精品剧目提供最佳的“展示窗口”和“试金石”,从而反哺大湾区未来的文艺创作规划。
“大湾区文艺作品敢于打破传统门类界限,舞台表现极具冲击力;上海作品则以文学性见长,叙事结构和人物刻画更为细腻。”杨子期待,善于“破格”的大湾区与长于“深耕”的长三角优势互补,为艺术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探索共建中国文化“出海联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聚集全球文艺资源的“国际码头”。大湾区文化周的举办,为“人文湾区”走向世界开拓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在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上,来自大湾区19家代表性文艺院团及文化机构齐聚一堂,吸引海内外演出商“围观”。“我们遇到了许多有合作意向的新老朋友,亮相国际化平台有助于未来展开深度合作。”星海音乐厅主任王冬云向记者分享道。
大湾区文艺作品近年来已积累不少“出海”经验。不久前举办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舞剧《咏春》选段在主题为《共创未来》的文艺演出中亮相,“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之美再度惊艳中外宾客。自2022年底首演以来,《咏春》足迹已遍布伦敦、巴黎、开罗、莫斯科等多座世界文化名城。同样名动国际的还有粤剧《红头巾》。今年9月,升级版粤剧《红头巾》二度登陆狮城,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演出再次受到热烈欢迎。
大湾区文化周期间,舞剧《英歌》三赴沪约。上月举办的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上,广州歌舞剧院与多维感知(泰国)有限公司签署了《英歌》东南亚巡演意向书,该剧明年9月将开启东南亚巡演。
普宁南山英歌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开幕式。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亮相,也提升了岭南美术的国际能见度。开幕次日,意大利音乐家ElioOrio慕名而来,他表示:“展览囊括了从古典主义到中西合璧等各种画风,让西方观众见识到中国艺术如此多元的面貌。”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文化交流中心,上海的一大优势是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庞大的艺术受众群体。”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劲堃认为,展览不但将广东美术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上海多元的艺术生态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很值得广东借鉴。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金江波观察到,大湾区与长三角都拥有良好的科技与文化产业基础与人才资源,可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语言,与世界展开对话。
符湘林进一步提议,粤沪两地携手建立“文化出海联盟”,整合海外渠道资源,通过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在中国文化繁荣与全球传播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王涵琦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仇敏业通昭配资
浩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